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病辨证。
气病辨证
气病的常见证候,可以概括为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和气逆证。
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饮食失调、或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气陷证,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的证候。
症状: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气虚则脏腑功能衰减,出现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
症状: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暖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或跌仆闪挫等皆可引起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证。
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如肝气上逆。
症状: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
病因病机:外邪犯肺,或痰浊壅肺等致肺失宣降,故上逆为咳喘。外邪犯胃,或饮食积滞,或气郁等而致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上逆,火随气升,故头痛、眩晕、昏厥、甚则呕血。
血病辨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
血虚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
血瘀证,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
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
病因病机:因气滞而血凝,或血受寒而脉阻,或热与血而相结,或外伤等血溢于经,导致瘀血内停,出现血瘀证。
血热证,即血分有热,或热入血分的症状。
症状:心烦,躁扰发狂,口干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舌红绛,脉细数,或见吐、衄、便、尿血及斑疹等,妇女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等。
病因病机:外感热邪侵入,或五志郁火等所致。血分热盛,心神受扰,故烦躁,甚则发狂;血属阴,热入于内,入夜交争甚,所以发热至夜尤甚;阴血受灼,则口干喜饮;热盛血耗,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数;热迫血妄行,血络受损,必见出血,妇人月经亦必见量多而提前等。
津液病辨证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
津液不足证,又称津伤证,是指津液受劫所致的病变证候。
症状:唇、舌、咽喉、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口渴,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病因病机:多因大汗、出血、吐泄、多尿以及燥热灼伤津液等所致。
水液停聚证,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者稠粘,饮者清稀。虽二者皆由津液停聚而致,但痰与饮临床表现却颇多差异。
痰证一般又分风痰、热痰、寒痰、湿痰和燥痰,临床表现各有特征。
1.风痰:阴虚阳亢,风阳内动,嗜食肥甘,痰涎内盛,痰盛而动风。症见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突然仆倒,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等。
2.热痰:热邪入侵或阳气亢盛,炼液成痰,痰热互结而成。症见烦热,咳痰黄稠,喉痹,便秘,或发癫狂,苔黄腻,脉滑数等。
3.寒痰: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衰,水津结而成寒痰,或痰与寒结为病。症见畏寒厥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举,或骨痹刺痛,脉沉迟等。
4.湿痰: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并而为病。症见胸痞,纳少,呕恶,痰多,身重困倦,脉濡滑,舌苔厚腻等。
5.燥痰:燥邪内干,或热灼伤津化燥,炼液而成痰,燥与痰合而为病。症见咯痰粘稠如块如珠如线,量少,难咯,甚或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干痛,便秘,脉细数而滑,舌干少津。
饮证可分为痰饮、悬饮和溢饮。
1.痰饮: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聚而成饮,留于胃肠。症见胸胁支满,胃脘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头目眩晕,心悸短气,苔白滑,脉弦滑等。
2.悬饮:阳不化水,水饮留于胁肋。症见胁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牵引而痛,肋间胀满,气短息促,脉沉而弦。
3.溢饮: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天麻丸《中国药典》:天麻丸处方天麻60g羌活g独活50g杜仲(盐炒)70g牛膝60g粉萆薢60g附子(制)10g当归g地黄g玄参60g
性状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黑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略苦麻。
炮制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g粉末用炼蜜40~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瘀阻,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天麻丸处方天麻(一两)独活(去芦.一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桂心(一两)麻黄(去节.一两)乌蛇肉(酥炙黄.一两)全蝎(炒.七钱半)白僵蚕(炒.七钱半)人参(去芦.七钱半)防风(去芦.七钱半)细辛(去苗.七钱半)羚羊角(七钱半)当归(炒.七钱半)白术(七钱半)薏苡仁(七钱半)牛膝(酒浸.七钱半)川芎(七钱半)天南星(醋炒.七钱半)牛黄(另碾.二钱半)麝香(另碾.二钱半)茯神(去木.七钱半)朱砂(另碾.半两)龙脑(另碾.二钱半)
炮制上除朱砂、牛黄、麝香、龙脑另碾,余药碾为细末,同朱砂等药和匀,炼蜜和捣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中风,身体怠惰,四肢缓弱,恶风头疼,舌本强直,言语蹇涩,皮肤顽麻,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时服,温酒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天麻丸处方天麻、石斛、肉苁蓉,各一两半。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令干。附子(炮.去皮脐)、巴戟(酒浸)、菖蒲、萆薢(酒浸)、天雄(炮.去皮脐)、杜仲(去皮.挫.炒.去丝)、当归(炒.去芦)、肉桂(去粗皮)、牛膝(酒浸)、独活(去芦)、丹参(去芦)、蛜蜥(微炒),各一两。鹿茸(酥炙)、磁石(煅.水飞),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脏气虚,风邪所中,腰脚缓弱无力,视听不聪,腰脊酸痛,脐腹虚冷,颜色不泽,志意昏沉,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空心及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天麻丸处方天麻(半两)蝎稍(微炒.一分)没药(研.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丹砂(研.一分)麝香(研.一分)地龙(去土.炒.半两)防风(去叉.半两)川乌(生用.去皮脐.半两)自然铜(火煅醋淬.半两)乳香(研.半两)安息香(一两.酒化入蜜.熬成膏)
炮制上除安息香外,捣研为末,却入别研药,以安息香膏和剂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四肢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不拘时以薄荷酒下。素有热人,减川乌一半。
注意忌羊血。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天麻丸处方天麻30克肉桂22.5克(去皱皮)白僵蚕15克(微炒)白附子(炮裂)22.5克朱砂22.5克(研细,水飞过)麝香7.5克(研)犀角屑22.5克蔓荆子30克独活30克干姜7.5克(炮裂,锉)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茯神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研入朱砂、麝香等,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风筋脉拘挛,脚膝疼痛,心神虚烦。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不计时侯,温酒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鸡、猪、鱼、蒜等。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天麻丸处方天麻30克乌蛇6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骨)白僵蚕22.5克(微炒)干蝎22.5克(微炒)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干姜15克(炮裂,锉)桂心22.5克防风22.5克(去芦、头)蝉衣22.5克川乌头22.5克(炮裂,去皮、脐)羌活22.5克细辛22.5克独活22.5克麻黄30克(去根、节)天南垦15克(炮裂)羚羊角屑3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酸枣大。
功能主治治风痉口噤,腰背强直,不可转侧。
用法用量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研下1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天麻丸处方天麻(锉,焙)独活(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麻黄(去节,焙)桂(去粗皮)乌蛇肉(酥炙黄)各30克人参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当归(切,焙)白术(锉,焙)羚羊角(屑)薏苡仁(炒)干蝎(去土,微炒)牛膝(酒浸,切,焙)芎藭茯神(去木)天南星(炮)白僵蚕(炒)各22.5克牛黄(研)龙脑(研)麝香(研)各7.5克丹砂(细研)l5克
制法上二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中风,身体倦怠,四肢缓弱,恶风头痛,舌本强直,言语謇涩,皮肤脚膝酸痹。
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不拘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
《圣济总录》卷五:天麻丸处方天麻60克苦参90克细辛(去苗叶)60克菖蒲60克牛膝(酒浸,去苗叶,焙)75克赤箭6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地榆(锉)60克人参60克芎劳30克桂去粗皮)45克木香30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45克防风(去叉)60克当归(切,焙)60克赤芍药60克酸枣仁60克独活(去芦头)30克威灵仙(去土)60克藁本(去土)60克
制法上二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脏中风,筋脉不利,四肢挛痹。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下,日二服,不计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
《卫生宝鉴》卷九:天麻丸处方天麻川乌(生,去皮)各9克草乌(生)雄黄各3克
制法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破伤风。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
摘录《卫生宝鉴》卷九
《丹溪心法》卷一:天麻丸处方天麻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萆薢玄参各克杜仲(炒去丝)克附子(炮)30克羌活克当归克生地黄克一方有独活克
制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热生风,头晕头痛,手足挛痛麻木,或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白汤送下。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一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