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说新语武侠小说中的以毒攻毒有没
TUhjnbcbe - 2024/4/9 16:50:00

“世”说新语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以毒攻毒

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后指利用某一种有坏处的事物来抵制另一种有坏处的事物。

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武侠小说中经常有这样一类场景:一位武林高手遭暗算身中剧毒而昏迷,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一位隐世神医便会提出“以毒攻毒”的方法来解毒。那究竟中医中,是否存在以毒攻毒的疗法?哪些情况又能够使用该原则?

“毒”有两层含义

在中医理论中,“毒”有两层含义。一是谓毒即药,将其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不分。从这个角度理解,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偏性。

在明代张景岳《类经》中,就提到:“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成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类经》中也提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药物的偏性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医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毒”的另一层含义,便是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及损害的程度。《素问·五常政大论》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毒性分类法对中药毒性进行分级。该分类法也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

“以毒攻毒”到底有没有依据?

而武侠小说中的“以毒攻毒”,指的是上述的第二层含义,即利用中药的毒性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实际上,在中医发展史中,以毒攻毒的疗法屡见不鲜。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描述了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的,“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了古人用乌头、附子等毒性药物救活濒死者的实例。民间中的部分“土方法”也属于该范畴。例如,利用水银和硫黄治疗疥疮,川楝子驱虫等。

“毒药”砒霜入药在我国更是拥有悠久历史,其主要成分在现代俗称“砷剂”,化学名“三氧化二砷”。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记述的太乙神精丹用以治疗疟疾,太乙精神丹是用雄黄、雌黄、曾青(硫酸铜)、慈石,经升化而得“光明皎洁如雪”的砒霜,即氧化砷。北宋的《开宝本草》和《本草衍义》,也记载了用砒霜治病的方子。《开宝本草》中写道:“服砒霜疗诸疟、风疾在胸膈……”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了应用砒石治疗各种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疾病。

鲜为人知的是40多年前,三氧化二砷成为我国自主发明、世界首创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效药物,直至现在,也依然是治疗APL的最常见一线药物之一。

葛洪与“以毒攻毒”

狂犬病的治疗——免疫疗法也属于“以毒攻毒”的范畴,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实际上是东晋医学家葛洪。

葛洪在《肘后方》提出了“狂犬病”的观察期与治疗方法。“凡捌犬咬人,七日一发,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过百日则大免尔。”葛洪认为,被狗咬伤后,首先要处理伤口,即“疗捌犬咬人方,先咖去学,灸疮十壮”。如果观察期出现相关症状,则取咬人的狗的脑浆,敷在伤口上,“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出狂犬疫苗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尽管“以毒攻毒”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在没有科学指导下乱用有毒药物,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街坊们一定不要盲目尝试民间偏方,如果出现身体医院接受治疗,避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中药新突破:砒霜靶向治疗白血病》

科普中国——《是药三分毒,这中药里的“毒”到底是啥?》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说新语武侠小说中的以毒攻毒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