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发明的火药,为何被西方所超越甚至成为 [复制链接]

1#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没有之一,而且比欧洲早年之久。唐宋之际火炮用于攻城略地已形成一定规模,为何在近代华夏惨遭炮火侵袭,从而被迫打开国门。本就赢在起跑线的中国,为何最终输在了终点?且听我娓娓道来。

导语:70多年前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铸造炮弹侵略,而中国用火药制作爆竹敬神”,虽说有些夸大其词,但的确很有道理。

火炮首次用于实战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将火炮用于战争实在唐朝,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年),杨行密所部进攻豫章,部将郑璠“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将士突火攀城,而被烧灼肢体”,这种飞火就是现代炮弹的雏形,只是黑火药,远远没现代炮弹的威力,但在当时已轰动一时。

众所周知,现代黑火药的标准配方,是硝75±1%,硫磺10±1%,木炭15±1%。但在当时我们的祖先没有科学的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向了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为了提高这种原始火药的杀伤力,中国的军事发明家们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杂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狼毒、蛇埋、烂骨草、断肠草、姜汁、蛤蟆油……然后发动攻击的效果像是烧了对方的中药铺子,浓烟滚滚能把人呛死,还有毒。

欧洲为何要大力发展火炮技术

首先了解一下欧洲的历史,15世纪中期的欧洲和华夏一样仍是封建社会,封建贵族有自己的封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筑城堡、要塞作为据点。这些欧洲的城墙通常有着高耸的石墙,垂直耸立在平地,但这些墙并不厚,但对当时的战争形态而言,这样的城墙够用了。一直到大炮的出现改变了欧洲战场。

十五世纪后期,欧洲城墙的结构设计产生了重大的改变。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战。这座巨大的城市控制着可能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枢纽城市。为了防卫帝国首都,拜占庭帝国屡屡修建高耸厚实的城墙,有些城墙甚至厚达5公尺,高达12公尺。无奈之于,欧洲统治者被迫发展火炮。

奥斯曼帝国试图攻下这座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用了传统的挖掘地道、云梯攻城等各种方法,但都无功而返。他们因此把大炮排列出来,试图轰炸城墙,拜占庭的城墙最终仍被奥斯曼帝国的大炮轰出多个缺口。

火炮已经广泛地被欧洲几个比较有钱的国家所运用。举例来说,神圣罗马帝国内较有钱的诸侯可以负担得起买火炮攻打新教徒的城堡。而为了防御火炮,新教徒们只好不断地加厚原先的城墙,但效果也不佳。

尝到甜头的欧洲统治者开始大力发展火炮技术。

中国不是输在终点冲刺,而是输在加速冲刺。

中国传统思想的禁锢中国当时还以重量作为火器的标准,缺乏数学标准,在铸造火炮的时候还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来解释,比如中国人会认为铸造火炮的铜里本来有金银之气,开采时金银之气被夺走,需要用铅来恢复铜的天性,比如用心不诚、或身体不洁会导致铸造失败……结果就是中国自己的火器水平一直停留在16世纪之前。

事实上,在明代,中国火炮在一定技术领域已经落后西方,与此同时,欧洲的火器技术也在文艺复兴之后发生了飞速的演进。定性、定量的实证科学方法,让他们在16世纪掌握了火炮各部分尺寸与口径的最佳比例,可以按照精确的设计数据铸造火器。在对火炮使用经验的反复总结上,产生了弹道知识,会通过数学计算来操作火炮。

中国社会发展所导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墙自古以来的发展就已经具备文艺复兴要塞的二个重要因素:够厚、倾斜的墙面,因而足以抵挡大炮的攻击设计。因此,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城墙的传统设计,其实改变了中国的大炮发展方向,并且注定跟西方有所差异。

例如,顺治二年,江阴百姓固守城池,也把大炮搬出来,抵挡清军长达八十一天,最后清军调集超过二百门大炮终于在东北角轰出一个开口,终于攻陷,并屠杀了这座城市。许多人都把江阴之役归功于百姓的视死如归、江阴城内大炮发挥功效等。但是,也许最该归功的是江阴城的城墙。

结语:归根结底,中国火炮落后西方,除传统思想之外,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这并不是历史之偶然,是历史之必然。

如果您有与我观点不相符的地方,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