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动
介
绍
3月24日下午两点,由各家撷英社团主办,各家学说教研室李明老师主讲的“痹证相关文献讲解”读书会在教学楼教室举行。
本次读书会以《素问·痹论》为导入,对照《中藏经·痹论》相关篇章,从病因病机、痹证分类、临床表现等角度探讨痹证辨治的古今演变,并与失眠、水肿、胸痹心痛等现代临床相关疾病进行比较。
同学们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素问·痹论》《中藏经·论痹》《医宗金鉴·痹病总括》——对痹证分类进行讨论: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可分为行痹、痛痹、著痹;根据五脏受邪,可分为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根据病位不同,可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同学认为,痹证的治疗需针对病人的症状和病理特征选择治法,如痰湿宜涤痰祛湿,淤血宜活血,造成痰湿和淤血的原因有各有差别,因虚致痰致淤当补虚,实邪所致当祛邪。总括而言,痹证的用药大致可总结为六类:一是乌附类,用川乌、草乌、附子、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止痛药。二是虫蛇类,用蕲蛇、乌梢蛇、土鳖虫等搜风通络药。三是羌防类,如羌活、防风、防己、土茯苓等祛湿消肿药。四是桃红类,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五是藤类药,如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藤类药善走经络,治疗经络病症效果明显。五是甘补类,痹证日久,患者正气渐虚,当补益正气,助正气胜邪。
此次读书会着眼于具体病证——痹证,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医痹证的范围、分类、症状、用药特点进行了充分讨论。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对痹证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同学们可以举一反三,继续探讨其他病证,更灵活的学习中医。
编辑/张晨原
排版/张晨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