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煲中药,要看这诀窍 [复制链接]

1#
怎样补黑色素         http://m.39.net/pf/a_4933860.html

在中药房发药窗口,患者最咨询的的问题是:“我的中药怎么煲呀?”在发药的高峰期,发药人员在短短的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处方核对信息,又要进行其他的用药交代,如再解释煎药方法,可能时间会不够用。而中药煎煮的质量好坏对疗效影响很大,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很重视,如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有必要针对煎药的相关问题进行罗列一下。

1、我的中药怎么煲呀?

先查看方药中有没有特殊煎煮的单包药,如先煎、后下、包煎等,如有的按处方要求作相对应的处理,把中药放入药煲内,加入冷的饮用水泡过药面2-3cm,浸泡30-60分钟,先用武火加热至沸,沸后调至文火保持微沸25-60分钟即可,倒出药汁,药渣再加水煲多一次,将两次的药汁混匀后,分两次服用。

2、煎药的药煲哪种好?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锅也可以,不能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锅和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时铁和铜会与中药所含的成分发生反应,最终会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3、中药在煎煮前要不要清洗?

根茎叶花类建议清洗,粉末类不建议清洗。因为清洗会导致有些成分随水流失,粉末状的饮片如滑石粉、蒲黄等不用清洗。

4、中药煎煮前要不要浸泡?浸泡多长时间?

要浸泡。因为中药饮片大多数是干品,加水浸泡后,药材变软,水分渗透进药材组织细胞里,溶解里面的有效成分后形成高渗溶液,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通常是:花、叶、全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根类、茎木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角质状、质地致密坚实多的可适当延长时间。

5、煎药要用什么火候?

一般药物先用武火煮至沸,沸后改为文火。武火加热快,温度上升快,可缩短加热至沸的时间,同时蒸发快,易煮至焦底;文火水份蒸发慢,适合保持微沸状态,利于有效成分溶出。根据各类药剂的不同特点,煎药火候也有区别。

解表药:应用武火速煎,“气足势猛”,药力迅速。一般药物:应用文火和武火交叉煎煮,使有效成分煎出。滋补调理药:开始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6、要煎煮多长时间?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文火煮20-2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煮15-20分钟。

(2)解表、行气、芳香化湿等含挥发性成分多的药头煎煮沸后,再文火煎10-20分钟,二煎10-15分钟。

(3)滋补药、矿物药及质地坚实的根茎类药,应适当延长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

(4)新鲜的生药一般煮沸10-15分钟即可。

7、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煮?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中药应打碎先煎30分钟,某些有毒饮片如附子、川乌、草乌等,要先煎1-2小时,附子30克以上剂量先煎2小时以上。

(2)后下:气味芳香类饮片如木香、薄荷、砂仁等,在其他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还有一些成分不稳定,久煎易破坏的如:钩藤、生大黄、番泻叶等,在其他药煎好前10~15分钟放入。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还有一些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蒲黄、车前子、滑石粉、旋复花等,需装在棉纱制成的布袋或无纺布袋中扎紧口后与群药共煎。

(4)烊化: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与药群同煎会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及易焦底糊化。如阿胶、饴糖、蜂蜜等。可将此类药物打碎或直接加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也可将此类药置于容器内,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再与其它药群煎液混匀分服。

(5)另煎:一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为了避免药物的损失,确保治疗效果,需先用其他器皿单独煎煮取汁后,再将渣并入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煎液混匀后分服。

(6)冲服:一些用量少、贵细中药如三七、羚羊角、沉香等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药的煎液冲服,可避免因与他药同煎而导致其成分被药渣吸附而影响药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中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王小丽.怎样煎好中药证[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16(14):-.

[3]张翠英.中药煎煮应注意的问题[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9(11):72-73.

[4]王昀.煎煮中药有门道,你做对了吗[J].祝您健康.,(01)30-31.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

陈文华副主任中药师

广医院药学部工作,副主任中药师,从事中药专业工作23年,现主要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研发工作。

黄慧广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中药师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医院药学工作20余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注: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广医院陈文华

审稿:广东省药学会广医院黄慧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医院罗晓莹

喜欢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