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车夫案与现代骑手的风险 [复制链接]

1#
拉肚子到底是因为吃了啥学会这几招可以预防 http://www.isyw.org/fxcs/8364.html
(图片来自网络)

车夫案与现代骑手的风险

▲曾骞

“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愦.口眼涡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立斋曰.若遗尿撒手.口开鼾睡为不治.

用前药亦有得生者.夫前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驭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

案出东扶所著《古今医案按》。卷一,中风篇。

这个案子涉及到的是车夫,中风后的脉证情况,以及处治设计。用到的是三生饮加人参。三生饮原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南星(生用)一两,木香一分,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两。(每服半两,水二大盏,生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后来刘清臣的《医学集成》时,集前人经验,对三生饮做了变化。加入了人参,去了附子,添了半夏。

生南星四钱,生川乌、生半夏各三钱,广木香一钱,人参一两,生姜。

原方方义很好理解。南星祛风化痰,附子、川乌温阳散寒,木香理气,不行则阳不通,则闭不解。治中风闭证。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等证。但是,并非见中风就用,见中风而不辨,预设病机,则贻误其期。通过分析原方,可以清晰看出,是用在阴寒之证。若为热证中风,不在此治。所以,《医学集成》中的化裁三生饮,也好理解,以寒痰壅塞为主,但又不至于阴寒到施以附子。但同时加了半夏,加强辛化。加人参,可以看出,是在救护津液,凡气血津食所逆造成的津液大脱大亏,人参复益。人参,并非民间迷信般的那种补药。它只是用于救护非寒至厥的气脱证方面的津液救护,以及用于心下痞胃虚中的复益胃气。

其实这样的化裁,当作一种医案性的演示就行。主要价值在于所设方义背后的思路,而其方所用,以据证临辨为主。不必过于拘泥,否则就陷入书生之见。

那么回到案述。就可以看出,所用三生饮,应该是原方加人参。非《医学集成》的版本。攻痰一方面,顾护胃气津液也是重要之首。否则一攻则溃。

那么,可以再看看东扶在这个案子后面的按语:

“此治中寒寒痰壅塞气道之药.肥人脉沉伏.无火象者.可用之.若脉微细者.必加人参.实非中风药也.折肱漫录云.三生饮施于中风之寒症.妙矣.或有虚火冲逆.热痰壅塞.以致昏愦颠仆者.状类中风.恐乌附非所宜服.立斋治王进士失于调养.忽然昏愦.谓是元气虚.火妄发.挟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渐爽.更用参、各五钱.芎、归各三钱.元参、柴胡、山栀、炙草各一钱.服之少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治之而安.予从弟履中.年方强壮.以劳心忧郁而得斯证.痰升遗溺.眼斜视.超时不醒.竟类中风.亦灌以童便而苏.此等证候.皆火挟痰而作.断非三生饮所可治者.并姜汤亦不相宜也.同一卒然昏愦.而所因不同.须细审之.”

讲得已经非常详细。热证,不能用三生饮。

关于脉证之治,能够剖析的都剖析完了。为什么提这个方子,从医学上而言,此方体现了极其精妙的组方思想,几乎一脉于汉方学术。用专而不杂,纲领分明,原点可以做出各种变化,以人体阴阳之治为本。而非见症状治症状,驳杂而为。

倒是觉得从这个案子,还有其他可发挥阐述之处。重点在,病人是车夫的身份。如果不是看到这个案子,我不会那么深刻地联系发挥到今天这个现代生活中,已经存在的种种健康危机。我想说的是送外卖和送快递的这个职业,非常高危。

古代车夫,大概就是赶马车,那么就会吹风多。风疾的高危人群。受风邪的影响,挟杂暑湿燥火等因素的积累,由腠理至经络与脏腑,逐渐就积累下了气血衰败的病理因素,最终可能引发卒中。不管是来自于本气自病而形衰,还是完全由外因外邪不断内侵,这个职业,都要比那些不赶车的人群要容易受风邪影响。

那么,现在作为骑手,不断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以及快递员,也是要比其他很多人,吹风吹得多。戴头盔会好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脖子与后颈,及两膝,还有两肩。不知道这些公司的老板们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吗,员工正在玩命。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外卖与快递员,意识得到自己除了需要承担时效压力与压迫外,自己的身体积累的风寒湿,很重。

眼见新闻报道那些因赶时而车祸的骑手失去生命或者造成残疾,从而引起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