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聊中医是如何应对类风湿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则医案。
有这么一个女患者,还不到30岁,因为两年前生孩子月子没做好,外感了风寒,落下了病根。
经常会出现全身关节发热的情况,当时也在老家调理过,拔罐,针灸都做过了,始终不见好。
于是家人带她找中医看看。
刻诊: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而水滑。
再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且患者之前有过一次生产大出血的情况。
炙甘草6克,麻黄6克,制川乌9克,炒白芍12克,黄芪24克,当归12克,白蜜30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仅用5剂以后,浑身酸痛的情况有所减少,关节也不怎么疼了,但是还是偶尔感到腰疼,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杜仲和续断,连用10剂,完全康复。随访半年未复发。
这则医案我老师曾拿出来反复教导我们体会其中的用意,其实这张方子出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乌头汤,很多中医都会用它调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
其实上述这个患者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属于气血虚弱、寒湿阻痹。
像这类患者普遍都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正气虚弱、卫气不固,所以容易感染寒湿。
方中芍药和甘草搭配缓解疼痛,黄芪是可以益气固表,而制川乌和麻黄散寒通痹,但是制川乌有毒一定要久煎。且不可盲目使用,一定要有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我有时候看着这张配伍,想着张仲景为何会写下这张配伍,思虑良久想到在东汉末年,老百姓普遍清苦,身体素质差,容易感染风寒,故而有了这个乌头汤。
越深入的了解中医越会发现中医里面有很多宝贵的名方,只要加以辩证,就可以拿来帮助很多的人。所以我们作为后一辈中医人要做的就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