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胡立成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复制链接]

1#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从小学课本上认识的寒号鸟,是一只懒惰、得过且过的鸟类,它就在清凉胜境的五台山上,有一种似鸟非鸟、似虫非虫的小动物,叫寒号鸟,也叫寒号虫。寒号虫在五台山栖居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寒号虫得过且过的传说,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小鼯鼠

元朝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卷十五就有明确的记载:“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至深冬严寒之际,至今,在清水河一带的高山峻岭之上,在滹沱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之中,仍有寒号虫繁衍生息,依然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但其形状并非如小鸡,却似松鼠,又象蝙蝠。

元朝陶宗仪所著《辍耕录》

据动物学专著介绍,寒号虫属哺乳类、翼手类、大蝙蝠科,又称复齿鼯鼠,世人误传为鸟,称寒号鸟,又名鷃鵾。一般身长尺余,尾长而粗,四足,前短后长,有钩爪。口吻突出,耳小隐于毛中。一般栖居在长有柏树的山上,以悬崖峭壁上的石洞和岩缝为巢穴。

夜间活动

常在晨昏之时或夜间活动,善爬行,爬山爬树如跳如窜,向下可滑翔飞行。喜食苦食,以柏树树枝嫩叶为主,也吃臭荆芥等。其特点是千里吃食一处屙。其屎称灵米,其尿称尿溜灵块,合称五灵脂,可活血止痛,是一种常用药。至今,五台民间仍有人腰系绳束,悬吊峭壁,以采集五灵脂为生。

民间传说,每当盛暑,寒号虫毛羽华丽,头部耳前侧有桔黄色斑点,背毛基部呈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腹毛灰白色,有淡橙色毛尘,尾毛黑色。每当夏日,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寒号虫身上,华丽的毛羽闪烁耀眼,寒号虫看着自己光彩绚丽的毛色,便洋洋自得,把头抬得高高的,任凭松鼠在面前跳跃,小鸟在枝头歌唱,她都不理不睬,却大着嗓门高叫:“我的毛羽有五色,凤凰不如我。”尽管各种鸟儿并不崇拜她、赞美她,但她并不灰心丧气,依然唱着“凤凰不如我”!

眼看秋去冬来,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枯黄的树叶纷纷落下,寒号虫华丽的毛羽不断脱落,上赤条条的,像一条难看的肉爬虫。由于没有毛羽保暖,冻得浑身上下直打哆嗦,整整一夜不能睡觉。于是便情不自禁地下决心唱道:“丝离离,丝离离,快要冻死我,明天可要垒个窝。”

从天黑一直唱到天明,可是到了第二天,太阳刚刚出来,她便赶紧趴在暖和处晒起太阳来,身上暖和了,舒服了又忘记了夜间的难受和痛苦,便又高兴地唱道:“得过且过,阳婆湾湾里晒暖和。”于是,不再考虑垒窝的事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延续至今。寒号虫得过且过的故事,也在五台山人民中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相关链接

陶宗仪

陶宗仪(年~约年),字九成,号南村,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

元末兵起,陶宗仪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整理,得精萃五百八十余条,汇编成《辍耕录》,或称《南村辍耕录》30卷,其中记述了元代掌故、典章制度,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状况。作品还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书史会要》(9卷)《四书备遗》(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兰亭帖目》(1卷)《说郛》(卷)。

陶宗仪著有《书史会要》九卷,辑录从上古三皇至元末书家小传及书论,是我国第一部权威性的书史著作。

《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简称《辍耕录》,是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部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共三十卷,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南村辍耕录》的性质属于历史琐闻笔记,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所以《辍耕录》保存了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宋元两朝的典章制度、史事杂录、文物科技、民俗掌故等等,还有小说、书画、戏剧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记载。此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

成语“积叶成书”讲述陶宗仪的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寓言《寒号虫》中,作者在记述完故事之后,有一段话点明寓意说:“唉!世人当中那些没有什么操守的人,通常不甘心埋没在家乡,一定要出人头地,炫耀一番。他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名声,使亲戚朋友感到惊讶,便心满意足,进进出出都趾高气扬,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超过自己的了;等到稍微遇点挫折,就马上好像丧家狗一样,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只怕人家不怜悯自己。这种人跟寒号虫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也实在可悲啊!”可见故事是讽刺眼光短浅、器小易盈、意志薄弱的庸人。“得过且过”语义双关,既是模拟鸟的鸣叫声,又赋予了跟故事主旨相一致的含义。这个巧妙的用词,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现在,人们使用成语“得过且过”时,其主要含义侧重在胸无大志、敷衍了事。

知识链接

复齿鼯鼠(学名:Trogopterusxanthipes)也叫橙足鼯鼠、黄足鼯鼠、寒号鸟、寒号虫、寒耷拉虫,是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筑巢,为森林动物。

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河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等地。

张开翼膜

体型中等,略比红腹松鼠大,体重~克,体长~毫米,尾稍扁,与身体等长,后足长40~48毫米,耳长30~35毫米。头圆眼大,吻部短,耳彀发达圆宽。复齿鼯鼠耳基部有长而软的显著毛丛,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呈黑色。颈背部黄色比背部明显,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飞膜色与腹面同,唯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

尾背面色与体背部相近,但较浅,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为浅黄外,其余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纵纹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吻短,鼻骨前觅后窄。眼眶中央、额骨前部凹陷,后部略隆起。眶上突发达呈锐角。眼眶中央、额骨前部凹陷,后部略隆起。眶上突发达呈锐角。

颧弓发达位低,几乎与牙齿为同一平面。眶上突后颞嵴至顶骨后端左右接近愈合。腭孔细长,位于上颌骨与前颌骨交接缝之前。听泡圆而明显。上颌骨颧突前围绕神经孔有一突起。门齿较弱,呈淡黄色。两个上前臼齿,第1个很小,隐于大的第2个上前臼齿内侧,3个上臼齿几乎相等,但均小于第2个上前臼齿。除第1上前臼齿外,第2上前臼齿和3个上臼齿的齿冠面具复杂珐琅质凹褶及横脊。

复齿鼯鼠多栖息于山地柏树林区,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缝、树洞等处营造巢穴,巢较少,由杂草、树枝、树皮、羽毛等构成。所居石洞或石隙一般较狭小,深1米左右,高约15~60厘米。洞穴或直或曲,凸凹不平,鼯鼠多在穴内高处卧身,并以干草铺垫。冬季穴口经常以柴草封闭,挡风寒。整个穴洞中干燥、清洁,常年温度适中。穴内夏季最高温度在摄氏25~27℃,冬季最低温度在摄氏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多在60%以下。

觅食

复齿鼯鼠系昼伏夜出动物,性情孤僻,喜安静。一般一洞一鼠独居,除哺乳期外很少有2~3只在一起。鼯鼠活动起来动作灵敏,夜间活动,晚上有时可以听到“哩——嘟罗——嘟罗”的叫声。月夜特别活跃,拂晓前返回洞巢。活动时攀爬与滑翔交替,以清晨和黄昏时活动频繁。白天隐匿巢内睡觉,傍晚出巢,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滑翔最远可达m。头部向外,尾负于背,遮向头部,或将尾垫于腹下,呈蜷卧姿式。

鼯鼠素有“千里觅食一处屙”的习性,即不管到多远的地方觅食,大小便总是回来排泄在一个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内。复齿鼯鼠是植食性动物,以侧柏、油松的树叶、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为主要食物,也采食其他植物的叶、皮和果。吃食时用前足抱食物,后足站立不动。

飞猫是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动物,学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能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寒号鸟好吃懒做,得过且过,但其实寒号鸟很会享受生活,并且有洁癖,很爱干净。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种动物很怕羞,昼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亲眼看到活生生的飞猫并不容易。粪可入药(俗名五灵脂)。粪呈粒状的叫灵脂米,呈不规则块状的叫灵脂块,能止痛、活血。

中药“十九畏”曰:“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而通过研究,现在是人参不怕五灵脂了。但临床发现,人参与五灵脂相配,一补一通,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瘀定痛,化积消癥,功效显著。现代临床证实,人参配伍五灵脂,善治虚中夹瘀之证。如上海姜春华教授善用二药相伍治疗肝脾肿大,凡见瘀血日久,正气已虚者,二者合用,收效甚捷。山西李可老中医善用二药相伍治疗胃肠溃疡,等份研末吞服,当日止痛,半月可痊愈;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二药加麝香0.3克,覆杯即效;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等,辨证加减,收效亦佳。(文图/胡立成)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