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而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同时造成了不同的药效作用,不同的药效与不同的化学成分是协同作用的关系。但是如果化学成分被破坏,中药的药效也会打折扣。
中药药汁并不是越浓,疗效越好。中药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会不断从药材中析出并溶解到水中,随着煎煮时间延长,水中成分不断增多,药液逐渐呈现饱和状态,成分反而会因为析出而减少。这时如果再继续煎煮,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使某些成分因长时间受热出现分解、挥发或吸附到药渣里,降低药效。中药过度煎煮,也会加重药汁的苦味,影响口感,脾胃虚弱或对苦味较敏感者服用后,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那么,中药到底应煎多久合适呢?
煎煮的时间一般由中药的功效和药材性质决定。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15~20分钟即可。
解表、清热、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因煎煮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有效成分挥发,一般在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第二次煎煮10~15分钟;滋补类药物因药材质地厚重,成分较难析出,可煮沸后用小火煎煮40~60分钟,第二次煎煮30~35分钟。
如果方中有附子、川乌、革乌等毒性药材,以及石膏、牡蛎、龟甲、鳖甲等质地坚硬的药材,需先单独煎煮1~2个时后,这些药物通过久煎,前者可降低药物毒性,让有效成分完全析出,随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
如果方中有薄荷、紫苏叶、砂仁、钩藤、徐长卿等药,则要在其他药料第一煎快到时间时,投入同煎5~1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