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说煎熬中药是小技之溶剂酒 [复制链接]

1#

2.酒

酒,既是药食两用之品,又是除水之外常用的中药溶剂。中国人用酒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礼记》有“酒者,可以养老也”,《左传》有“酒以成礼”等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酒就作为药物和养生品开始有目的地用于医疗实践。成书于战国的《内经》有米酒(醪醴)制造和应用的专门论述,认为“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汉代·张仲景开始把酒作为溶剂广泛用方药之中。下之以往,酒作为溶剂和养生品就没有离开过中医们的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酿造高度白酒的蒸馏技术是明代以后才有的,所以中医古籍中的“酒”,大都是低度酒,

2.1低度酒

低度酒,一般是指40度以下的白酒。所谓“度”,是指“酒精度”,表示酒中所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时的体积比表示。如38度的酒,表示在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38毫升(20℃)。传统中医用来作煎药和烊化溶剂的酒,绝大多数20度左右的低度酒。

2.1.1浊酒

浊酒,是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酿造的低度酒,因其液汁混浊,故称为“浊酒”或“黄酒”。古人直接称之为“酒”。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多作为煎剂或烊化剂的溶媒,比如使用治疗阴虚寒凝,瘀阻疼痛之证的中药,可以加黄酒与水煎,增加温经通络的效果。治疗阴虚血亏时,可用阿胶与黄酒同蒸烊化,可增强其生血养血的作用。

2.1.2清酒

清酒,是用稻米或糯米酿造酒。这种酒制盛入器皿中沉淀后,上面部分轻微透明而清稀,这就是所谓的“清酒”。清酒,味辛甘,性热。有开胸利膈,温通血脉的功效。如果治疗气虚血弱,营血不足的病证时,可用清酒、水各半,煎熬应证的中药,有助于益气滋阴,生血复脉的作用。

2.1.3白酒

古人之“白酒”,是指稻米或糯米所酿造之酒的下层稠厚部分,并非今人所指称的高度白酒。较清酒,通阳宽胸的作用更加明显。治疗心阳不通,心胸憋闷的胸痹等病证时,可用白酒与应证药物同煎熬,比水煎更具通阳散结,行气祛滞的效果。

2.2高度酒

高度酒,又简称为“白酒”,是指酒精度在41度以上,65度以下的白酒。66度以上,又没有经过勾兑的叫“原度酒”。

高度白酒有“曲酒”和“纯粮酒”之分。

2.2.1曲酒

曲酒,是指用砖曲、麸曲等酒曲发酵酿造的酒,此酒需要加香精香料勾兑,溢香物质丰富,香型众多,口感也比较柔和绵甜,因其里面成分复杂。对药物间的协同可能会产生拮抗等作用,所以很少用来作为中药溶剂。

2.2.2纯粮酒

纯粮酒,是用小麦、小麦大曲,在大缸中液体发酵,用回沙技术,蒸馏的酒。这种液体发酵的纯粮酒,锰、铅、甲醇的含量极低,未加任何香精香料,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很少。纯粮酒主要用来制作药酒和作为外伤药的溶剂。

古时候药酒的溶剂是以低度的黄酒、清酒为主。清朝始,现代蒸馏酿造技术的兴起,渐渐普及使用白酒来浸泡药物。制作药酒当以60度左右的纯粮白酒为佳,酒精浓度高,容易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纯粮酒杂质少,可以减少药质本性的损失。

白酒也是中医外科和伤科的常用药,如《伤科补要》中的代痛散,用生川乌、生草乌各五钱,乳香、没药、何首乌各一两,蟾酥三钱,为末,烧酒调敷,敷伤处便觉麻木,其痛可止。如《良方集腋》中的七厘散,治疗跌打损伤,皮肤未破,常用白酒调和外敷伤处,能活血袪瘀,止血止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