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0天的三伏天终于要结束了,理论上来说,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该接近尾声了。出伏代表由夏入秋,由热渐冷,三伏已过,阴气渐长,万物开始由长变收。
夏秋换季时节是最易生病的,出伏后的养生保健同样不可放松,我们该做些什么来平稳入秋呢?
饮食养生要点
虽然三伏已过,但不少地区此时仍然比较燥热,而且经历了漫长的苦夏后,暑气和湿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因此在初秋时节,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湿、清热润燥。
饮食上要注意减辛增酸,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扁豆、茯苓、山药、豇豆、红小豆等去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还有银耳、蜂蜜、藕、甘蔗、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贴一艾
艾叶味苦性辛温,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效,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湿浊。艾灸已有千年历史,利用热力以及艾草的温阳之性,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此外还可调和阴阳,温阳补虚,消瘀散结。
我们很多体内被湿浊堵住了经脉,做上几次艾灸后,会特别舒服,更有甚者,身体会排出有异味的臭汗,这正是体内的污浊被排出的体现。
之前我也尝试过自己艾灸,但无论是隔姜灸还是用艾柱灸,身边都得有个人帮我盯着,否则很容易烫伤,之前吃过亏,光想着艾灸舒服,但操作不熟练,就把皮肤烫起过泡。
直到发现这个和艾灸原理相似,但却更温和的一种冷灸法,就是艾草贴,一般的艾草贴里面不止艾叶一种成分,更有辛温的草本互相搭配,让温热的效果更上一层楼,这种冷灸的好处就在于不怕被烫,贴的部位也会发热,但温度在安全范围内,更适合当代快节奏生活。
这款伏湿艾草贴,除了艾叶还添加了薄荷、制川乌、干姜等草本,多种草本经过熬制后压成饼,之后再分切成一块块,微孔无纺布,贴在身上也不闷不热,尤其秋天到了,没了暑热气,贴上去暖暖地很舒服。
除了不会烫伤皮肤外,我看中这个伏湿贴还有一点,就是不耽误干活,节省下大把时间,像年轻人忙于工作,天天举着艾柱艾灸不现实,中老年人基本都在帮年轻人带娃,虽然身体劳累不舒服,但也没时间去调养,这个伏湿贴暖暖的,特别适合我们抽不出时间养生的人,身体湿气消了,就能轻松一大半。
闻着都是浓郁的草本味道,天然草本产地正宗,经过多重筛选,保证其效果,可以放心使用。可以贴在我们身体经常酸痛的部位,像是腿肚、脚心、肩颈、后背这些容易积湿气的地方都能贴。
饮二汤
山药排骨汤
食材:山药克、排骨克、盐少量。
做法:
1.排骨入滚水中氽烫,去浮沫洗净。新鲜山药削去外皮洗净,滚刀切成块。
2.排骨移入沙煲中,大火煮开,小火慢炖1小时;
3.下入山药,炖煮20分钟,调味即可。
养肺秋梨汤
食材:雪花梨、莲藕、蜂蜜
做法:
雪花梨和莲藕用擦丝板擦成细丝,加入水中煮10分钟,最后加入蜂蜜熬煮一段时间即可。
吃三果
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强筋骨的作用。还有助于消化,可以健脾开胃。
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止渴、滋胃阴、收敛固涩的作用,还可以护血管、抗衰老。秋天肠胃容易受到细菌侵犯,诱发腹泻、痢疾,常吃石榴可以保护肠胃。
梨子:凉性多汁,是适合缓解秋燥的好食材,中秋前的燥邪属于温燥,容易引起燥咳,梨甘凉濡润,可以润肺生津、止咳平喘。
起居养生要点
早睡早起,增加睡眠
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会睡眠不足,容易出现“秋乏”。此时起居要根据自然变化调整,早睡早起,建议每天比夏季增加一小时的睡眠。如果还沿用夏季晚睡早起的作息,更容易加重秋乏。
使用空调要注意
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大,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
“春捂秋冻”要有度
出了三伏后就不能再像伏天一样了,背心短裤要少穿,虽说“春捂秋冻”,但是像肚脐、后背、脚、头等部位还是要注意保暖。脾胃虚寒、怕冷的人尤其要注意肚脐的保暖,可以用热敷、肚脐贴等方式来驱寒助阳。中老年朋友早晚加件薄的长袖衣服,减少冷热变化对血管的刺激,凉席也最好尽早撤下。
防好三种病
出伏后到秋分(9月23日)的这段时间,被称为“最凶险的29天”,因为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昼夜温差比较大。
防心脑血管病
人体最怕一冷一热的刺激,反复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加上干燥的天气使人体丢掉大量水分,老年人又容易饮水不足,导致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不畅,就可能会诱发心梗、脑梗等疾病。
感冒
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刺激呼吸道粘膜,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空调的不正确使用,很容易使我们患上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胃肠道疾病
大的温差下,晚上睡觉时不注意盖被子就很容易使腹部着凉,或者诱发结肠过敏,从而导致腹泻。变凉爽的天气也使我们食欲增加,如果放开肚子放肆吃,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同样容易引起肠胃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