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推送过的内容。今天用语音的形式,再温习一次。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临床仲景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说,中国人,是幸运的。
因为中国人,天生可以受到中医学的庇护。
这份医学遗产,流淌着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血脉,正无微不至地滋养我们。
你我,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农民,女子,年40岁。
初诊时间,是年的4月17日。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有风湿病。
当时去就医的时候,浑身关节疼,而且是窜着疼,痛处游走不定。
另外,还怕冷,恶风,身上出汗。给人的感觉,好像感冒一样。
怎么办?就医。找的谁呢?是我国中医临床大家,黄文东先生。
黄文东,是我本人非常推崇的中医大家。他的医案故事,我分享过好多。他年出生,年离世,是丁甘仁的高徒。黄文东先生的书法,也是一绝。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舌边尖红,苔薄腻。细问得知,患者胃纳欠佳,食欲不好。
另外,患者还反映一个事儿,引起了黄师的注意,这就是咽喉疼痛。
黄师查看,果然,患者咽喉部位充血明显。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黄文东前辈书方一首。但见:
桂枝6克,赤芍15克,知母12克,生地15克,炙甘草9克,制川乌(先煎)9克,鸡血藤30克,陈皮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疼痛之感大大减轻,咽喉疼痛消失。但是,依然感觉身体乏力。这时候,原方加黄芪,继续投用。
三诊的时候,患者浑身关节痛感继续减轻,,但是腰背部有酸冷感。这时候,原方去陈皮,加入狗脊,继续投用。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自觉一身轻松。这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良好感受。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叙述完了。
现在,我来给你聊聊,这背后的学问。
其实,这个女患者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
为啥说棘手呢?
你看,她浑身关节窜痛,同时怕冷、恶风、出汗。这说明啥呀?说明外感风邪呀。风邪入体,其性走窜,所以导致我们的关节,窜着疼,痛处不定。另外,风邪伤人的肌表,打开腠理毛孔,损伤卫气,于是我们就怕冷、恶风和出汗。
如果问题只有这一点,还好说。事实是,患者舌边尖红,咽喉疼痛充血。这说明什么?说明外邪入里,日久已经化热了。
同时,此人舌苔发腻。这说明什么?说明患者体内还有湿邪。
这么一来,就麻烦了。我要是外散风寒湿邪,就难免用辛燥之品。这类药,容易加剧内热。
我如果用清热之品来化解里热,就于驱散风寒湿邪不利。
所以说,这个病,难就难在,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说,中国人是幸运的。古老的中医学,在滋养着我们。哪怕是遇到这类较为棘手的问题,我们依然可以在古老中医学的古籍中,找到答案。
医案里,黄文东先生就找到了答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他用的配伍——
桂枝6克,赤芍15克,知母12克,生地15克,炙甘草9克,制川乌(有毒,必须先煎)9克,鸡血藤30克,陈皮9克。
这里头,驱散外部的风寒湿邪,用桂枝和川乌。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桂枝,解肌散寒、温通经脉。
清里热的任务交给谁?交给赤芍、知母、生地。赤芍,凉血活血。知母,清热滋阴。生地,养阴清热。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陈皮和鸡血藤。其中的陈皮,行气除湿。其中的鸡血藤,活血养血。
如此,患者外感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怎么样?我这么说,你看懂了吧。
其实,这里的精髓,在于桂枝、赤芍、知母这三味药的联用。
这个做法源于哪里呢?源于《金匮要略》里头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这个方子,原形比较复杂,是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炮附子10克。
它的本意,就是治疗风寒湿痹郁热之证。其中,桂枝、麻黄、防风、白术、炮附子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芍药、知母,用于清解里热。
在医案中,黄文东前辈对原方做了较大的取舍,保留桂枝、赤芍、知母这三味关键药物,体现祛风化湿、清热通络的思路。
其实,类似医案里的情况,临床还是很多见的。患者一方面有风湿病,外感风寒湿邪无疑,同时由于病邪郁滞日久,渐生里热。典型表现,就是四肢关节筋骨窜痛,不耐风寒,同时,咽喉疼痛,舌尖舌边发红,有的甚至潮热。
此时的做法,就需要两手抓:一方面驱散风寒湿邪,一方面化解里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作为一张经方,被经常拿来应用。相关验案,数不胜数。说实话,黄文东前辈的治疗过程,还算是比较简洁明了的。故而文老师拿出来,和你分享。
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作为外散风寒湿邪,内能清化里热的特色方子,值得我们中医从业者的高度重视。非专业读者,您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它算是经方之林中,饶有特色的一朵奇葩,使用价值还是很大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