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附子是一味带有强烈毒性的药材,古人把附子的汁涂在弓箭上狩猎使用,但是这样的一味剧毒的药材,我们当今对它的应用动辄上百克。g甚至更高的用量也常常看到。我们都吃不下g的米饭,如今是附子。
试想附子之误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多深?
附子野生品
附子的野生品附子的习性是喜阳又喜欢温度低,因此阳不等热,所以附子的野生品都在高海拔的山上,附子被发现多数是成片的,而且附子是多年生的,经秋冬倒苗后,次春再生新芽。这点和目前的栽培品完全不同。
↑乌头花,拍摄于黄山自然保护区
那附子和乌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附子和乌头是同一种东西,就是采收的时间不同。这要从能量上说,天地能量的运行,对自然界一切物种都可以解读。附子是在主根生长的过程中旁边侧生的孩子,所以名为附子,因此附子的能量来源是地上部分的茎叶进行光合作用所致,经过一整个春夏秋的能量积蓄,附子此时的能量和形态也是最饱满的。深秋后天地的能量已经转入地下,此时可以采附子。而乌头呢,是在地下经过一个冬天的转化,此时天地的能量也在地下,外观和附子相比并没有变化,冬天三个月的转化,内在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它发芽前的早春采收,此时叫乌头,形似乌鸦的头。
因此采了附子就没有乌头了;采了乌头,就没有附子了。总而言之,附子经过一个冬天,由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就是乌头了。
↑野生状态下的附子,
图片拍摄于黄山野生自然保护区
附子栽培品的现状
再看当今的种植附子,附子有种植历史后文献记载的最佳产区不外乎“蜀地绵州”,即今四川江油一带,纵观现阶段附子种植的几个大的产区,四川江油的平坝地区,陕西汉中的丘陵地区地区,还有云南丽江、四川凉山广元等高山。根据海拔来看,江油的平坝地区最低,所以温度高,附子采挖时间最早,夏至后集中采挖,一周到十天采挖便结束。其次是汉中,丽江、凉山广元地区。
↑因为修根的缘故,只有两个硕大的附子。
年7月拍摄于四川江油附子产区
在种植过程中,选种是高山的培育出来的种子,然后冬至前种在江油的平坝地区,有的是单独种植,有的是玉米地里套种。过程中属于精耕细作,其中为了让附子个头更大,期间会有一个修根,就是把主根上的附子只保留两个,其余的都修掉,这样同样的养料分给了更少的附子,附子就长大,“犄角”会比较多,这是营养富足的表现,野生的或者其他产地在这个方面则不明显,更多的是根须。
还有一点,种植的附子会掐尖,向上生长的部分被掐掉以后,能量就全部供给附子,导致个头会特别大,因此没有花季。而且采收的时候是附子乌头的同时间采收,此时真正的能量还没有输入到附子本身,而是各种肥料已经让附子提前成熟了,而乌头的能量全部输出了,采收的乌头都是干瘪的。所以严格来说此时采收的附子不是附子,乌头不是乌头。
↑四川江油附子鲜货,拍摄于年7月
附子泡胆巴的由来
所以江油地区的附子采挖比较集中,特殊时期如果采挖不及时,就会烂到地里,甚至是边采挖边腐烂,就拿年的江油附子来说,降雨量偏多,导致附子内部灌浆不充足,水分含量大,就出现的急速腐烂的现象。所以对于夏至时期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于附子最主要的措施是防腐,因此就有了我们近代所常说的泡胆巴(氯化钙),即把新鲜的附子在胆巴池里浸泡20天左右以达到防腐的效果。
↑附子采收前
其实附子防腐加工从宋朝时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用的不是胆巴。这也是为什么要高海拔的山上培育种子再移栽到平坝上种植,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高山产量低,二是平坝的附子活不到产种子的时候。
对用量的思考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内被列为下品,对下品药的介绍是“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意思是效果到了就赶紧停掉,不建议长期服用。
从我个人而言,对《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品的药材质的感受来说,上品药多清透,中品药多滋养,下品药多浊厚,只要单独煎煮过附子,应该不难从附子的气和味上体会到浊厚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剂药用附子g甚至更高,实在说,我们一次都吃不了g的米饭,何况这种剧毒的药材,对于药材的品质要思考,对于用的剂量也需要我们深思的。
药材需要被种植,毕竟野生的资源非常有限,只是道地的概念对于附子来说应重新定义,这概念可能已经误用了上千年,更应遵循自然和物种本身的关系。
资料参考:
《神农本草经图考》作者:王德群
《中国附子》作者:张世臣李可
往期文章:
執中草堂
愚草系列-薯蓣(山药)
執中草堂
愚草系列-陈皮
執中草堂
愚草系列-阿胶
執中草堂
愚草-桂枝
執中草堂
谈谈滋阴的那些药
執中草堂丨半夏有毒?
執中草堂
煎一碗药去尝,让身体回归自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