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
作者:周东旭
每次在饭店里吃到箬鳎鱼的时候,我便会向人介绍这就是比目鱼。外地朋友总会很惊诧,原来比目鱼长这个样子。其实比目鱼,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爱情意象,如并蒂花、连理枝、比翼鸟、双飞蝶,鸳鸯等一样。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但长成鞋底饼一样比目鱼,在心目中与爱情意象相差甚远。李笠翁有一部《比目鱼》的戏剧作品,即用的是比目鱼的意象。饭店和菜场里常常写成“玉秃鱼”,这是白字先生的写法,一如“米鱼”(鮸鱼)、“川乌”(鯃)。
《宝庆四明志》:“比目鱼《吴都赋》曰: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注:“比目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曰:越王食鲙鱼未尽,因以其半弃之为鱼,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
越王吃鱼的时候,吃了一面,另一面扔在水里,化为一种鱼,这种鱼叫王余鱼。古人对这些美丽神话传说深信不疑,大概还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宁波人说算命人的嘴巴能说会道,常常说,说得“死人会走,白鲞会游”。所谓白鲞就是剖开晒干的黄鱼,味极美。枯鱼能游,这大概是老百姓说话的民间幽默所在。
吃鱼一面一面吃,大概也是海边人家的禁忌习俗,因为不能翻鱼,翻不利市。说到半鱼,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说清末松江府陆稼书,进城赶考前,有一天中午,他母亲给他烧了一碗鱼,他吃了一半,因为孝心想剩给母亲吃。结果母亲没吃,把鱼翻过来,看上去又像一条鱼,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依然端出那碗鱼说,儿子,这是娘新烧的一条鱼,你尝尝味道如何?陆稼书一看,不就是中午那条鱼嘛,就直接说,娘,这不是中午那条鱼嘛!谁知道他娘板起脸色说,难道你连娘的话都不信了吗?陆稼书见状忙说,娘说得对,这是新烧的一条鱼,是孩儿不孝,惹母亲生气。这时候,母亲更生气了,说:“稼书,你明明知道这是中午吃剩的半条鱼,为什么要迎合娘的话说一条刚烧的鱼呢?儿啊,今日娘是特意试探你一下,不想你现在就懂得迎合。以后你做了官,如果畏惧权势,不分黑白,迎合上司,怎么为官清正,为民作主呢?”陆稼书听后如醍醐灌顶。这就是著名的半鱼之训。现实中确实有许多睁眼说瞎话的事,为了亲情,为了私利,为了升迁,随声附和,不讲事实。
比目鱼,可以刮去鳞,也可以直接剥去皮,可以清蒸、红蒸,也可以红烧,做法也简单,清蒸,洗尽,放盘里,贴上姜、倒上酒就可以,红蒸,倒上秋油。红烧的话,可以整条烧,也可以切段烧。刺少,肉多,味美,价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