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入秋后,做好4件事,健康过秋冬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妙方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97040.html

入秋后自然界进入了“阳消阴长”的阶段,余热未消,秋健康过凉夜半乍现!

养生,其实就是一个「治未病」的过程,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预防疾病,让自己健康快乐~

我们的老祖宗在怎么健康生活的方面,真的充满智慧,很多民俗老话儿,都蕴含着满满的的养生知识。

古人很重视节气变化,顺应节气养生,是说不完的话题。

1、入秋后,少吃瓜多吃果

夏季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特别是凉爽可口的冰镇西瓜,几乎成为人们消解暑热的必备品。尤其现在西瓜即将退市,不少人都抢在这最后的西瓜时节,努力吃瓜。

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外号,叫“寒瓜”。西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因此才有了这个称呼。

西瓜本来性寒,若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尽管其清热解暑的效果较好,吃上去很过瘾,但多食对脾胃的伤害却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会拉肚子,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就是因为湿邪困脾所致。

其实不只是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寒凉食物。这个时候脾胃本就虚弱,若过食寒凉之物只会“火上浇油”,引起腹泻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入秋以后,瓜不宜多吃,秋果却是可以吃些的。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秋梨又被称为“果宗”、“玉乳”,有“百果之宗”的美誉。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最佳选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入秋以后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

秋天在五行属金,在五脏属肺,外界燥邪伤肺多发生在秋季,故又称秋燥。秋燥分温、凉两种,初秋时节以温燥为主,有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咽干咽痛、便秘等症状。

《饮膳正要》记载:“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也就是说,秋季容易伤阴燥液,可以适当服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吃梨正好能够缓解燥气,推荐1个梨的吃法:

川贝炖雪梨:取雪梨一个,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放入川贝粉10克、冰糖20克,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隔水蒸30分钟即可。

川贝甘寒味苦,养阴润肺,止咳化痰;雪梨性寒味甘,润肺清燥,降火消痰。

如果觉得自己制作麻烦,商城也有现成的枇杷秋梨膏,是用枇杷果、梨子、百合、菊花、甘草、罗汉果、玉竹和蜂蜜熬制而成。

浅尝一口,梨子和枇杷的香味在唇齿间萦绕,喝上一口,喉咙润凉,非常舒服。梨子,清六腑之热,滋五脏之阴;枇杷,润五脏,滋心肺。

每一款原料都是精心挑选,坚决不用落地梨,没有杂七杂八的增稠剂、防腐剂、香精,秉持匠心,手工熬制。膏体浓稠,色泽今黑,一滴成珠,一拉成丝,都是浓缩的营养,每天1~2勺即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水喝。

还可以当果酱涂抹在面包片上食用,也非常好吃。

2、每天坚持10分钟梳头,通经络

《黄帝内经》认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一直强调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

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养生专家认为:通经络,勤梳头。

运用梳头养生保健,是中医养生的一绝。对于平时压力比较大的都市白领来说,经常梳头可以缓解压力,畅通经气,改善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防止脱发,并能够缓解头痛、减轻疲劳。

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容易产生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也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段是讲,秋季精气神进行调摄,原则是神气收敛,思维趋于平静,精神内敛。多在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之日外出,保持心情愉悦,从而养生长寿。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头部为“诸阳之首、百脉之宗”,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梳头正是缓解情绪的一个好方法。

国家级名老中医,针灸名医周德安周老,就介绍了一个自用的按摩,只需要一把梳子,就可以按摩保健,适用于所有人群。

准备一把质地硬一些,梳齿粗一点的宽齿梳。

按摩百会穴和四神聪:梳齿向下放在百会穴处,前后按压梳子两端20次,再旋转90°,左右按压梳子20次。

按摩神庭穴和本神穴:以神庭穴为中心,左右按压梳子20下

这种按摩方法力度会大一点,如果感觉疼痛不耐受,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能耐受的力度沿着前中线向后梳头20下,每天多梳几次。

3、食肉润体,以鸭肉为最好

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但进补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调理好。平时可以多喝一些绿豆汤或是薏米粥之类的食品,因为夏秋之际湿邪热邪较重,这样可以促进湿热之邪的排出,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最好。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吃鸭最好是炖汤,再加上一小把枸杞,最是滋养身体。枸杞性味甘、平,有润肺养肝、滋补肾精的功效。肾精是人的根本和原动力,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活动矫健;肾精不足则骨软无力,畏寒疲软,肾精会逐渐消耗,所以滋补很重要。

枸杞是同源的典型代表,是滋补肾精的佳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适合。痰湿体质人群、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都不能吃。

比如,一个体热痰湿的人,皮肤、头发油腻,舌苔厚腻,说明体内湿热很重,如果再食用枸杞,则会“雪上加霜”,增加体内湿邪。此时应该先“泄”再“补”,就是先食用菊花等药食同源的药材泡水清除体内湿邪之气,再补足肾精。

4、艾灸,胜吃老母鸡

艾草为纯阳植物,走三阴通十二经,最能补益阳气,驱寒除湿,疏通经络,艾气下沉,遇水则返。

这些部位可以选择隔姜灸,在艾绒的基础上配合生姜的特性,祛风除寒湿效果能更上一层楼。

但身边不少人都和我说过,艾灸的好处我们都知道,但时间不允许呀,每天下班回家就八九点,收拾收拾哪有精力去养生?

确实人为了生活,常常身不由己,但这款艾灸贴,即使忙碌也不用愁!一撕一贴,就能帮我们排寒,贴上之后,该工作工作,该辅导孩子辅导孩子,都不耽误。

利用的就是艾草的热性,贴上之后持续发热,透过皮肤渗入到经络之中,艾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驱寒逐湿的特性就派上了用处。此外还添加了薄荷、制川乌、干姜等草本。

贴于穴位,持续发热温灸,可作为寒性体质的日常调养,如阳虚、气虚、血瘀、气郁(怕冷)、痰湿(怕冷)的人可以借此时去贴,排除身体里的寒气。

无纺布,透气性好,贴在身上不闷不热,暖暖地很舒服,也不会烫伤皮肤,但是建议咱们皮肤敏感的朋友们,现在胳膊处试一试,有的人对胶过敏,出现红肿的现象,这时候要及时停掉。

闻着是浓郁的草本味道,原料都是经过筛选后,按照科学比例搭配,膏,可以安心使用。一般排寒贴在我们的肚脐处或是脚心,效果最佳。

都是独立的一贴贴,一撕一贴即可,几秒钟搞定,艾灸贴贴上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如果皮肤敏感,可以贴2~3小时,根据个人体质决定。小小一贴,携带着也方便,走到哪都是给身体排寒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