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7年上海3人吃蛋糕,一死一伤一人却没事 [复制链接]

1#

年8月7日,上海市黄浦区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面对几份样本发愁,这里面均没发现致病因子。

“再重新检测一次,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检测人员再次提取了样本,从不同的方向开始检测,机器的光亮了又灭,仪器显示的结果和前一次相同。

检测人员疑惑了,如果这些样本中都没有提取出致病因子,那是什么原因让人突发身亡的?是他自身的疾病,还是其他原因?

异常的下午茶

8月7日下午3点左右,黄浦区疾控中心接到了一起中毒报告,上海复兴东路的某甜品店里出现一起不明原因的中毒事件。疾控中心立即派人来到甜品店,封控了整家店铺。

疾控医院了解到,有三名顾客在甜品店吃完下午茶后,突然有两人倒地,其中一位63岁的董先生抢救无效死亡,而龙女士正在抢救中。

唯一一位没事的陈先生给工作人员说了事发经过,“就是走的时候突然倒地了,老董说话都说不了,我也不知道怎么了”。

疾控中心带走陈先生他们吃过的3份蛋糕和3份饮料,随着一份份检测结果出来,检测人员反倒疑惑了,这些食物中并没有致病因子。

通常疾控中心接到此类报告,都会对提取样本进行食源性疾病分析。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吃食物而进入到人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分成感染性和中毒性,例如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疾控中心的马科长针对董先生和龙女士的发病时间和症状,初步怀疑是化学性中毒,例如亚硝酸盐(外观和味道类似食盐,食入超过0.5克便会中毒,3克致死),氰化物(无色气体,有淡淡的苦杏仁味,常用于工业,能通过呼吸道、口服导致中毒),有机磷中毒(用于杀虫剂和农药中,能经口服、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致死)。

疾控中心将这些检测内容都重新做了一次,报告显示出的结果,样本里没有化学性中毒的物质成分。

马科长怀疑会不会是细菌性的中毒,因为食源性疾病里面95%以上是细菌性的,加之有混杂因素,潜伏期从10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可最终结果也没能找到致病因子,也就是董先生和龙女士的中毒原因。

在重新检测过一遍样本后,数据和前几次吻合,这时他陷入了沉思。马科长心里有了一个不好的猜想,既然不是普通的食物中毒,那会不会是恶意投毒呢?时间拖得越久,对破解中毒案件越不利,他急忙打电话报警。

黄浦公安分局的民警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往甜品店,和店内的服务员和老板了解情况。

关于8月7日下午的事情,服务员和老板已经说了许多遍,接待龙女士的服务员甚至都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出现问题,“那天是女士先来的,点了3份蛋糕和3杯饮料,我给她上餐后就离开了,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情”。

老板被问得疲惫了,揉着太阳穴再一次重复,店里的食物都是当天做的,不会存在隔夜的情况,更不会有服务员看顾客不爽而投毒。

民警调查了所有的服务员和老板后,确认他们和董先生、龙女士不存在利益关系,排除投毒可能性。不是店内服务员投毒,又是谁投毒的呢?

调查

董先生等人吃过的食物样本从疾控中心转送到上海市公安局法医室,医院将两人的生物样本全部提取回去检测。

法医和董家人了解董先生生前病症,调取了他心肺病理切片资料,通过仔细的观察,主检法医表示,董先生有肺出血、水肿、肺大泡等症状,出血是急性表现,能排除董先生是因疾病致死,极大的可能是中毒身亡。

既然法医确定了董先生是中毒身亡,那毒物是怎么进入到董先生等人的餐食中的呢?令民警疑惑的是,龙女士三人吃的是同桌的食物,为什么陈先生却没有任何异样?

在甜品店里调查的技术人员穿好鞋套、带口罩和手套正对龙女士三人的用餐桌子周围展开细致勘察。

技术人员率先排除了较大固体毒物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毒物体征明显,容易被人察觉,且不易及时藏匿,技术人员更偏向于是粉末投毒,粉末飘散在空气中,不会引起注意。

技术人员用相机对着桌子、椅子、餐具、地板等环境拍照,试图找到残余的毒物,将从不同物体上提取出多种样本送到上海刑侦总队毒化室。

毒化室的技术人员是由临床医学、法医学、药学、化学、免疫学等专业背景的警察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确定每一份检材里的组成物质,检材中是否有可疑成分,以及探索罕见物质。

由于缺少线索,技术人员只能从常规的毒物开始检验。普通人能找到的毒物大多是农药,技术人员先按照检测农药的方法提取样本成分,接着放进机器中检查,但结果显示里头并无农药成分。

从疾控中心到法医室,最后到达毒化室,常见的毒物都被剔除,董先生的致死毒物依旧没有找到,民警将探究的目光放到了龙女士和陈先生身上。

从甜品店的监控视频中可以看见,龙女士是最先到达的,她先点好了蛋糕和饮料,等了大概20分钟后,董先生和陈先生才相继到来。

因为龙女士选择的位置隐蔽,监控并不能将她的行动全部记录下来,但能看见龙女士所在的方向除了服务员没有其他人经过。

按照当天服务员的口述,她给龙女士上餐后就离开了,既然甜品店内同批次的蛋糕和饮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那会不会是龙女士投毒呢?

民警梳理现有的线索,通过推测判断,当天只有龙女士有时间下毒,可医院中救治,并不能给民警答案,破案的希望似乎都落在了毒化室中。

医院反馈的董先生和龙女士症状,毒化室产生了一个偏向性的判断。

许多天然毒物摄入人体后,都会发生口唇、四肢发麻的症状,但经过细分,不同的毒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损害部位也会有区别。

毒医院和陈先生提供的信息中了解到,董先生最开始只是口齿发麻,渐渐地有些心律失常,最后呼吸、心跳骤停。这给技术人员锁定了一个大致方向,这个毒物对心脏有非常大的损伤。

技术人员列出几大类可疑毒物,又细分成多种毒物成分,紧接着挨个排查,经过焦急的等待,技术人员再三复核过检材后确认董先生致死的关键毒物是——乌头碱。

这个结果让技术人员皱起了眉头,乌头碱存在于川乌、草乌等40多种中药材里,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过量摄入乌头碱会导致中毒,产生心律紊乱等问题。

但让技术人员烦心的是,此次检材中的乌头碱是单独出现的,一般情况下,乌头碱都不会以单独成分出现,会和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成分同时存在。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龙女士和陈先生身上。

医院得知了中毒物质后,立即对龙女士展开了对症救治,果然,龙女士的情况好转,转入到普通病房。

民警了解到龙女士目前情况稳定后,医院。

被救过来的龙女士脸上没有一点劫后余生的欣喜,眼神里透着疲惫,面无表情地躺在病床上,即使民警告诉她“你中毒了”,她也只是平淡的“哦”了一声。

这样奇怪的反应加重了龙女士的嫌疑,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是龙女士下毒,她又为什么要吃呢?是想摆脱嫌疑,还是想同归于尽?

民警决定对龙女士展开重点调查,搞清楚这起中毒案的真相,找到毒物的来源。

取证

在民警介入调查后,龙女士等人的随身物品都被带回了公安局,经过调查,民警从龙女士的包里找到了一瓶棕色的液体。

民警将它扭开闻了闻,随即皱了皱眉,“好大一股酒味”,仔细辨认发现里面还有股中药味。

这个发现让民警瞬间警觉,毒化室发现的乌头碱会不会是从这里面提取出来的?

药酒被送进了毒化室检验,经过焦急的等待,民警拿到了检验报告,打开一看,这个结果让民警们惊呆了。

药酒中确实含有生物碱成分,但不是甜品店餐食样品中的乌头碱,而是次乌头碱,虽然两种成分仅有一字只差,但并不能混为一谈。

毒化室的技术人员说,“正常用川乌、草乌泡药酒的话,里面应该会有3种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可令所有人奇怪的是,无论是样品毒物和药酒,乌头碱和次乌头碱都以单一的成分存在。

这个中毒案越发扑朔迷离,找到的样品毒物不存在于当事人的随身物品中,难道投毒的另有其人?乌头碱又是怎么被投进蛋糕里的?

通过调查龙女士的身边人,民警发现,这瓶含有次乌头碱的药酒居然是陈先生送的。这一波三折的调查取证,似乎都围绕着龙女士和陈先生,他们俩和案件究竟有什么关系?

陈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大为震惊,“我没有,我怎么可能去害他们呢”。

“那这瓶药酒你从哪里拿来的?为什么要给龙女士?”

陈先生解释道,药酒是用肉苁蓉泡的,每到冬天,他自己也会喝。之所以送药酒给龙女士,是因为龙女士说她身体不好,陈先生想着喝点药酒可能会有效,便送给她一瓶。

陈先生再三和民警强调,“我绝对没有在里面投毒,我不干那事!”

民警将陈先生家中剩余的药酒送到了毒化室,技术人员面对药酒中上千个成分,觉得压力特别大,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忽略了某种成分。

毒化室里的气氛凝结到了冰点,所有技术人员打起精神,一眼不错地看着每一个机器,经过焦急的等待,毒化室里检验出陈先生家的药酒和龙女士包里的那瓶药酒都含有次乌头碱,含量也都一样。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技术人员对药酒中的次乌头碱做了定量检验,就是检测次乌头碱的含量有没有达到致毒标准,经过测算,技术人员确认药酒中的次乌头碱毒性浓度低,不止于致死。

与此同时,民警调查的龙女士和陈先生的人际关系、活动轨迹有了重大的发现。

年7月底,龙女士曾经收到过一个奇怪的快递,这里面会不会就是高浓度的乌头碱呢?

投毒人

根据龙女士的网购信息,民警发现她在7月底的买了一件物品,这个快递地址和平时使用的地址并不一样,民警搜索后发现,这是一个假地址。

网购快递为什么要填假地址?这个快递究竟是什么?

民警从龙女士的通话记录中调取出了当天给她送包裹的快递员,快递员想了许久,才回想起来当天的事情。

快递员拿到包裹后发现是错误的地址,给龙女士打电话问正确的地址,却被告知放在快递站里,龙女士自己才来拿。

这个奇怪的举动让民警心中愈加怀疑,通过这个包裹信息,民警查到了在广州的卖家。

据卖家说,包裹里确实是提取出来的高浓度乌头碱粉剂。民警查看卖家和龙女士的聊天记录,“大致确定是她作案了”。

聊天记录中明确表明,龙女士曾再三和卖家确认粉剂是否含毒,得到卖家肯定的回答后,龙女士才下单购买。

医院里的龙女士一直不肯配合调查,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食物中的乌头碱和龙女士购买的乌头碱粉剂是同一种,民警也难将她绳之以法。

可卖家手中已经没有了龙女士卖的同一批粉剂,警方讨论后,决定另辟新径找证据。

民警从卖家的发货记录中,抓到了和龙女士买的同一批粉剂的四川买家,他当时买了5瓶,等民警找到他的时候,那批粉剂被稀释的只剩下一点。

经过毒化室再三检测确认粉剂中含有高浓度的乌头碱,并且和食物样品检测出的乌头碱各项数据完全吻合,这就说明了,食物中的毒就是龙女士下的。

但龙女士为什么要给董先生和陈先生下毒呢?

背后原因

龙女士看着手握确凿证据的民警,终于开口承认,“是我在蛋糕里放了粉剂下毒”。

据龙女士交代,她大学毕业后出国工作了几年,用积攒下来的钱回国开了一家公司,由于投资不当,很快欠下了一笔万的巨款,她只能找了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年3月,龙女士认识了想要购买理财产品的陈先生,几番交谈后,陈先生拿出40万元给龙女士,购买她公司的某种理财产品。

没多久,陈先生又介绍了董先生给龙女士认识,董先生先后拿出20万和15万用来买理财产品。

但事情的发展渐渐出乎龙女士的意料,也让她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原来,在陈先生和董先生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龙女士和他们约定年化收入率是7%—9%,可是,龙女士在他们购买后,又不断地劝说他们继续买别的理财产品,这让陈先生起了疑心,想要把钱拿回来。

得知陈先生心思的龙女士急了,她好言好语劝说陈先生不要这样做,但陈先生却没有理会她,甚至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董先生。

民警看龙女士激动的模样,开口问道,“那笔钱去哪了?”

龙女士看了眼民警,老实的讲出了陈先生和董先生那笔钱的去向。

陈先生和董先生一共给了75万元,龙女士并没有给公司,而是拿去投资和赌博,“我想短期内把钱都挣回来,到时候也能还给他们,可陈先生竟然要我签下收据,都是他们逼我的”。

8月7日下午,龙女士以更换合同为由,将陈先生和董先生约出来。

她特意提前到,等蛋糕上来后,快速将粉剂撒在其中一块黄色的蛋糕上,因为蛋糕大,她切成了小份,吃的时候故意吃了含毒量少的地方,董先生则把大半的蛋糕吃完了,而陈先生因为不爱吃甜品,这才逃过一劫。

结语

这起案件结案后,法院一审判定龙女士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判处死刑,龙女士不服上诉。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审后,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原判。

龙女士的做法令人毛骨悚然,因为自己的私欲造成一个家庭的破碎,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可笑又可怜。

网络上有许多不法分子买卖非法药品和提取物,这些都是违法的,千万不能因一时的气愤,毁掉自身的前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